探尋漢傳禪宗近現代發展契機
【釋演真/金山報導】由聖嚴教育基金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的「第四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一月七至十五日於法鼓文理學院展開。本屆首度與「二○一九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結合,串連成為期一週的佛學研討盛會。

參與學者包括: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暨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林鎮國、法國多學科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汲喆教授、廣州中山大學比較宗教研究所教授龔雋、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宣方、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學系教授陳金華,及法鼓文理學院副教授楊蓓、鄧偉仁等三十餘位,分別發表演講、論文、與談或回應;來自十七國一百二十位研修班青年學者,和論壇參與者共約二百人共襄盛舉。
本屆論壇主題為「近現代漢傳禪宗與禪修之挑戰與發展」,除了「圓桌論壇」、「論文發表」,首次增加「專題演講」及「主題研討」,展現了「禪」在學術多元研究及視野中的豐富樣貌。
學者們分別從歷史或社會視角切入,陳金華從大唐帝國的佛教遺產找出當今禪宗的發展契機,汲喆倒敘中國一九八○年代佛教復興後「禪」的內涵轉變,包勝勇以量化分析緬甸禪修中心國際禪修者樣態,劉雅詩則從中國女性跨國禪修角度,觀察禪的復興及國際化。
人物研究方面,聖嚴師父的念佛禪及禪修指導、淨慧法師的生活禪、來果禪師在高旻寺重建坐香傳統、韓國性徹禪師影響現代韓國佛教,都是禪宗現代化的極佳示現。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研究所教授胡素馨(Sarah E. Fraser)從當代藝術「無水墨」的水墨呈現中看見「禪」;宣方更單刀直問傳統宗門工夫的可驗證性……關注主題及研究視角多元。
九日晚間開始的研修班課程,以「技術、災變與宗教:東亞的視野」、「二十世紀佛教考古學」、「大乘佛教思想史反思」三大系列演講為主,穿插四場關於佛教修行、哲學、資訊等面向的講演。十二日晚間及十三日並舉辦青年學者論壇。
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與研修班,儘管在議題方向、研討形式、設立目標、運作節奏上有所不同,但在建立多學科佛學研究平台、培養青年學術人才、擴大學術視野及學習多元研究方法等方面,都獲得年輕學者的熱烈回饋。
有青年學者反映,透過這次學習,找到自己與禪宗的淵源及信心;見識到前輩的高度,打破很多研究框架;最關注的「學術與實修」問題,獲得某種程度的回應;了解學術研究如何與自己、與他人的生命意義緊密連結;如何會通各宗教、文化中共同的核心理念,建立一個從有限到無限的普世平台等。
更有多數學者分享,在這次難得的機緣中,既受益於學術,也深受道場的宗教氛圍所感動,尤其是早課、禪修及叩鐘擊鼓等安排,實際參與佛教修行之後,對於所研究的佛法,有了活生生的感受。
詳細請見~法鼓雜誌350期https://www.ddm.org.tw/maze/350/pag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