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心幸福

就讀於法鼓文理學院過程中,我們收穫滿滿、幸福滿滿,在這裡我們除了接受一般學術性、技術性課程之外,也接觸到身心平衡的方法,實際學會了放鬆、覺察身心、轉化煩惱等與實修息息相關的生命課題。我們深深感恩聖嚴法師的慈悲弘願,僧團的照顧,及師長的教導,這些種種因緣成就我們得以在這樣殊勝的環境中滋養身心、學習及成長,我們希望將所感受到的幸福傳遞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因此製作了這部影片。

法鼓文理學院是一個善的發源地,我們相信未來在這邊種下的幸福種子,都會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讓佛法的光明和希望在人間流布,共創幸福的人間淨土。

〈遇見心〉主題內容:

當我們和「自己的心」相遇是什麼樣的感覺?是什麼觸動我們的心使我們獲得簡單的快樂?遇見的對象 ——「自己的心」,指的是我們所嚮往、一直追求的目標—幸福,在這以一個抽象的「〇」代替,圈出各種不同的幸福主題。這是一場心的際遇旅程,我們希望透過影片邀請大家一起來體驗如何掌握自己的心、掌握幸福。

1. 自然 —— 於自然美景中,遇見幸福

此部分由愛爾蘭籍生-弘倫,帶出本校景色清淨優雅的一大特色。本校坐落於群山環抱和瀑流之間,視野遼闊,尚有觀海景點,可見海天一色。從教室、宿舍窗外放眼望去,美景處處可見,宛若一幅畫,亦可時時聽聞蟲鳴鳥叫及溪流聲。這樣一個輕鬆寧靜、貼近大自然的環境,無論是眼見、耳聞都能使人身心舒暢、放鬆,達到紓解解壓力、愉悅身心的效果。

2. 明澈 —— 於清楚覺察中,遇見幸福

此部分由美籍生-羅可思,帶出當學生們時時濡沐在這樣寬廣、清淨、寧靜的環境中,能夠自然而然地將身心安定、沉澱下來;心愈沉澱,愈能夠清楚的看見內心的煩惱、反觀自己的起心動念。這裡有自然環境的療癒力,能夠將我們從心向外攀緣的狀態,帶回到自己當下的身心,使我們不易被煩惱影響,煩惱自然輕。

3. 內化 —— 於研修並行中,遇見幸福

此部分由弘倫指出本校另一重點特色:解行並重。學生們日常學習的空間,除了學院,還有佛堂及禪堂。學生們不僅有學習學術、理論上的課程,亦有修行體驗、心靈成長方面的課程,還可親近僧團、參與僧眾的定課、共修及日常作息,是一個結合學術研究與宗教實踐的機會。在完整的解門研究以及行門實踐並重的環境熏習下,學生們雖致力於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但同時亦練習了回歸自心禪修方法,體驗各類禪法以調伏自心、開啟智慧、轉化煩惱,所以身心充實愉悅、福至心靈。

4. 祥和 —— 於和合無諍中,遇見幸福

此部分由陸生李周淵及愛爾蘭籍生弘倫帶出本校另一特色:博雅教育,小而美、精緻、品質高。老師和學生沒有距離,學生遇到問題找老師,都能適時得到協助及解決,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學生之間相處和樂,不僅在學業上切磋砥礪,彼此亦互敬互助、互相包容及關懷,營造出能夠讓人放鬆、自在學習的和諧氛圍。

聖嚴法師說:「心靈環保就是時時刻刻從自己的心裡邊來安定、淨化,以期幫助自己過著平安、快樂的生活,同時也使他人過得很愉快。」本校的學生從大自然及僧團得到珍貴的環境教育及身心照顧,內心亦由禪修、佛教教育及心靈環保等聖嚴法師的理念而得到法的滋潤、淨化,從而自然而然轉化煩惱,啟發內心知足感恩,帶動身心健康快樂,與人互動傳遞出互敬、祥和的幸福氛圍,於校園生活中,呈現出校訓中「和敬」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