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宗堃助理教授(Tzung-kuen Wen)

wen

最高學歷:澳洲昆士蘭大學宗教研究博士
職  稱:助理教授
專  長:初期佛教、巴利佛教、正念的理論與應用
擬開課程:正念學研究、阿含導論、阿毘達磨導論
Email: tzungkuen@dila.edu.tw

學術著作

一.專書

  • Wen, Tzungkuen. (2012). The Direct Path of Mindfulness: Pure Insight Meditation in Theravada Buddhism. New Taipei City: DarChen Publisher.

二、期刊與專書論文

  • 溫宗堃(2018)〈早期佛典關於人際溝通的教導〉。《福嚴佛學研究》13。頁 65-81。
  • 溫宗堃(2017)〈批判正念:當代正念課程的批判與回應〉。《福嚴佛學研究》12。頁 97-112。
  • 溫宗堃(2016)〈略探西方正念課程之師資培訓與認證〉。《輔仁宗教研究》32。頁 71-102。
  • 溫宗堃(2015)〈醫療的正念:機會與挑戰〉。《福嚴佛學研究》10。頁106-126.
  • 溫宗堃(2013)〈西方正念教育概觀:向融入正念訓練於我國教育邁進〉。《生命教育研究》5(2)。頁 145-180。
  • 溫宗堃(2013)〈正念減壓的根源與作用機轉:一個佛教學的觀點〉。《新世紀宗教研究》12(2)。頁 89-118。
  • 溫宗堃(2012)〈二十一世紀正念禪修的傳承者——馬哈希內觀傳統及其在台灣的發展〉。《福嚴佛學研究》7。頁 217-232。
  • 溫宗堃(2011)〈四念住如何是唯一之道:再探“ekāyana magga”之語意〉。《福嚴佛學研究》6。頁 1-22。
  • 溫宗堃(2009)〈初期佛教的經行:兼論當代上座部佛教的行禪〉。《福嚴佛學研究》4。頁141-168。
  • 溫宗堃(2007)〈當代緬甸毗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諍論:觀察過去、未來的名色〉。《福嚴佛學研究》2。頁 57-90。
  • 溫宗堃(2007)〈巴利《念處經》的「外觀」:當代緬甸毗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諍論〉。《新世紀宗教研究》6(2)。頁 43-79。
  • 溫宗堃(2006)〈巴利註釋書的古層——雜阿含經與相應部註語句交會的幾個例子〉。《福嚴佛學研究》1。新竹:福嚴佛學院。頁 1-31。
  • 溫宗堃(2006)〈毗婆舍那也是禪那——巴利註釋文獻的觀相(禪那)〉。《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16。台北:華嚴蓮社。
  • 溫宗堃(2006)〈佛教禪修與身心醫學——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普門學報》33。9-49 頁。
  • 溫宗堃(2005)〈巴利註釋文獻裡的乾觀者〉。《正觀》33。5-90 頁。
  • 溫宗堃(2005)〈當代緬甸內觀修行傳統的興起與巴利學界對於「乾觀者」的諍論〉。《普門學報》27。頁 221-268。
  • 溫宗堃(2004)〈純觀乘者所依的定:剎那定與如電三昧〉,發表於「第六屆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2003 年 12 月,高雄道德院、文山教育基金會、如實佛學研究室主辨,收於《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2003 年)。高雄:道德院。頁 367-405。
  • 溫宗堃(2004)〈須深經的傳本及南傳上座部對須深經慧解脫阿羅漢的理解〉。《中華佛學研究》8。頁 9-49。
  • 溫宗堃(2003)〈《阿含經》與阿毗達磨論書中的「慧解脫」傳統——以《雜阿含》〈須深經〉為中心〉。《正觀》26。頁 5-52。
  • 溫宗堃(2004)〈新譯《清淨道論.說見清淨品》——並舉示、評析「葉均譯」及「元亨寺譯」兩譯本的問題〉,《財團法人台灣省台中市正覺堂2004 年佛學論文獎學金得獎論文集》。台中:正覺堂。頁 37-68。
  • 溫宗堃(2004)〈管窺巴利註釋文獻的特色:文法解析——以《清淨道論大疏鈔》第十八、十九品為例—〉。《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十五)》。台北:華嚴蓮社。頁 440-496。
  • 溫宗堃(2011)〈 正念學:佛教心要的當代理解與應用〉,發表於「佛法與心理治療研討會」,戒幢佛學研究所主辦。地點:蘇州西園寺。時間2011 年 11 月 13 日。
  • 溫宗堃(2012)〈西方正念教育概觀:向融合正念訓練於我國教育邁進〉,發表於 台北教育大學「東方人文、正念與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時間2012年 4月 28日。
  • 溫宗堃(2008)〈初期佛教的經行:兼論當代上座部佛教的行禪〉,發表於「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所主辦,地點:台北放生寺。時間: 2008 年 10 月 17-18 日。
  • 溫宗堃(2006)〈從巴利經文檢視對應的雜阿含經文〉,發表於「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研討會」,南華大學主辦,地點:南華大學成均館 C334 會議廳,時間:2006 年 9 月 29 日。

三、翻譯

  • 喬.卡巴金著(2013)。《正念減壓初學者手冊》。陳德中、溫宗堃譯。台北:張 老師文化。
  • 無著比丘著(2013)。《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釋自鼐、釋恆定、蘇錦坤、溫宗堃、陳布燦、王瑞鄉翻譯。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
  • 戒喜西亞多等(2012)。《馬哈希尊者傳》。溫宗堃、何孟玲中譯。U Min Swe英譯。台北:佛陀原始正法中心。
  • 溫宗堃譯(2012)。〈正念禪修〉。《從修行到解脫:巴利經典選集》。蔡奇林編,台北:南山佛教文化。
  • 馬哈希尊者(2011)。《轉法輪經講記》。溫宗堃、何孟玲中譯。U Ko Lay英譯。 台北:佛陀原始正法學會。
  • 班迪達(2011)。《正見的洗鍊:解脫道全景的重點》。溫宗堃中譯。新北:大千出版社。
  • 達馬聶久(2010)《一生的旅程:班迪達西亞多傳記》。溫宗堃、何孟玲中譯。Jake Davis、Ellen Mooney 英譯。台北:佛陀原始正法學會。
  • 班迪達大師(2009)。《佛陀的勇士們》。溫宗堃、大越法師等合譯。台北:佛陀原始正法中心。
  • 昆達拉禪師(2008)。《毗婆舍那實修教學》。溫宗堃,何孟玲譯。台北:南山放生寺。
  • 馬哈希尊者(2007)。《馬哈希尊者談毘婆舍那》。溫宗堃譯。台北:大千出版社。
  • Bhikkhu Bodhi 著,(2006)〈《新相應部英譯》導論〉,溫宗堃譯,《福嚴會訊》 第 11 期,頁 60-77。
  • Lance Cousins,(2004)〈內觀修行的起源〉,溫宗堃譯,《正觀》第 30期,頁16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