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於05/24(五)-26(日)參加「第19屆 IASBS國際真宗學會學術大會」!
分類: 學術研討
2019《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暨第四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探尋漢傳禪宗近現代發展契機
【釋演真/金山報導】由聖嚴教育基金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的「第四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一月七至十五日於法鼓文理學院展開。本屆首度與「二○一九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結合,串連成為期一週的佛學研討盛會。
2019《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暨第四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契理契機 佛法弘傳的智慧取捨
一探漢傳禪宗的現代定位
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以「近現代漢傳禪宗與禪修之挑戰與發展」為主題,於一月七、八日各展開一場圓桌論壇,首場由汲喆教授以「近現代漢傳佛教研究:意義、主題與方法」為題,指出「現代」或「近現代」不是時序概念,而是一種服從於「變遷的律令」的時間制度,真正關心佛教命運的人,不能不研究近現代佛教。並舉出五種前瞻性的方法:制度研究、群像研究、空間研究、文本共同體研究及非佛教文獻的利用,做為未來研究漢傳佛教的參考。
2019《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暨第四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
探究佛教多元面貌 青年跨界啟動
【釋演化、陳睿盈/臺北報導】一百二十位青年學者除體驗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帶來的學術激盪,接續參與研修課、專題演講、青年論壇,以及寺院體驗、參訪等佛教踏查行程。
第九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迎接人工智慧的數位人文新時代
【本刊訊】應臺灣數位人文學會理事長項潔教授之邀,法鼓文理學院繼臺灣大學、政治大學之後,於二○一八年十二月十八至二十一日,舉辦第九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DADH),以「迎向人工智慧數位人文的時代」(Facing the Era of AI+DH)為主題,廣邀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與會,透過對話與交流,探討人工智慧技術於數位人文的應用與突破等議題。
敬邀參與「2018佛教與東亞文化研修班」
講座系列 / 研討會 / 論壇 / 參訪
法鼓文理學院、聖嚴教育基金會、中山大學人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廣州)、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佛學論壇於2018年1月13-21日,假法鼓文理學院聯合舉辦「2018年佛教與東亞文化研修班」,誠邀海內外青年學子參與!
1.地點: 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金山區法鼓路700號)
2.時間: 2018年1月13-21日
- 1月13日: 報到, 開幕式, 研討會主題演講
- 1月14-15日: 研討會
- 1月16日-18日: 密集型講座系列
- 1月19日: 青年學者論壇
- 1月20日: 北台灣宗教聖蹟參訪;
- 1月21日: 賦歸 (有需要利用法鼓文理學院豐富藏書者,歡迎申請在課程之後多逗留數日至一週;承辦方將繼續免費提供食宿).
3.四個演講系列:
研修班課程邀請以下三位國際學者 (以姓氏羅馬字順序為序),中英文雙語提供3個演講系列 (每個系列圍繞一主題,每個主題涵蓋3個各120分鐘的講演,分別在三天進行):
(1) Professor JinhuaChen陳金華(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Knotless Net: Identity and Network in East Asian Buddhism無結之網: 東亞佛教中的身份與網絡問題;
(2) Professor James Robson 羅柏松(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Buddhist Meditation: From Ideals to Realities佛教禪定:從理想到現實;
(3) Professor Barend ter Haar 田海(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Oxford):Writing, Reciting and Buddhism書寫,誦讀與佛教.
除此三個雙語演講系列外,還將由五位資深的兩岸學者接力演講 (演講者另行宣佈),蟬連而成另一關於佛教與東亞文化的演講系列。
4.其他四項活動:
a. 一個關於禪學與敦煌學的國際研討會:「從曹溪到敦煌:多重資料和不同視角下的跨學科禪宗研究和敦煌寶藏研究」,2018年1月13-15 日假法鼓文理學院舉行 (研討會信息見http://frogbear.org/from-the-caoxi-creek-to-mogao-cave-interdisciplinary-studies-of-chan-buddhism-and-the-dunhuang-cache-from-multiple-sources-and-perspectives/)
b. 青年學者論壇:計劃於 2018年1月19日假法鼓文理學院舉行青年學者論壇(研討會)。部分優秀論文可推薦至國內外質優雜誌發表,包括方廣錩教授主編的《佛教文獻研究》、聖凱教授主編的《佛學研究》、孫英剛教授主編的《佛教史研究》、以及陳金華教授編輯的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社科院與英國出版社Routledge合作) 。
c. 禪悅:一系列旨在體驗寺院生活的禪悅活動,包括坐禪、品茶、儀軌觀摩等;
d. 參訪: 參訪北台灣地區的佛寺與文化古蹟.
每位學員應參加本項目所支持的所有活動 (包括演講系列、論壇[可選擇發表或不發表論文,但需列席] 、以及禪悅體驗等)。參訪則隨意。歡迎佛教與東亞宗教或相關專業的研究生以及博士後報名參與。入學申請務必於2017 年10月15日前提交至buddhistseminarandfieldwork@gmail.com。
申請需包括:
a.申請表(可經由上述郵箱索取);
b.申請者的個人簡歷;
c.寫作樣本(發表或未發表的);
d.一封推薦信 (需由推薦人直接电邮至以上電子郵箱).
a.學費以及研修期間的食宿──免費;
b.往返學員所在地與研修地點的機票或車票費用,參訪費──學員自理;
c.管理費(150元美金、1,000元人民幣或4,500元新台幣)──學員負擔.
2017年跨校宗教交談系列會議: 交談中的佛教徒與基督徒
◎輔仁大學:宗教交談-從早期來華傳教士之著述文獻到現代
◎法鼓文理學院:對痛苦與環境危機的回應
◎靜宜大學:面對生命告別與環境危機的正向思惟
◎ Interreligious Dialogues: From Missionaries’Writings to the Present (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 Buddhists and Christians in Dialogue: Responses to Suffering and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 Positive Reflections on the Life farewell and Environmental Crisis (Providence University)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法鼓文理學院、靜宜大學、義大利上智大學、普世博愛運動宗教交談總中心
◎承辦單位: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生命教育中心、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
◎會議日期:2017年四月24─29日
◎會議議程:2017年跨校宗教交談系列會議議程 (agenda)
◎會議地點:輔仁大學/法鼓文理學院/靜宜大學
◎本校會議場次線上報名 : http://www.dila.edu.tw/node/13441/
◎輔仁大學會議場次線上報名 : https://goo.gl/8KbZVb
◎靜宜大學會議場次線上報名 : http://activity.pu.edu.tw/act2/events_management.php?Sn=7712
【本校佛教學系與法國「多學科佛教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為本校國際交流拓展新局
【本校佛教學系與法國「多學科佛教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為本校國際交流拓展新局】
法國第一個國立佛教研究中心「多學科佛教研究中心」於三月二十二日啟用,法鼓文理學院助理教授鄧偉仁應邀出席發表演講「法鼓山佛教及佛教教育之全球化」,並代表法鼓文理學院與該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期能開展更多的合作交流。
多學科佛教研究中心是由法國三個極富聲譽的學術單位: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法國高等實踐研究院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以及國立東方語言文明院(Institute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共同成立。鄧偉仁表示,該研究中心的研究領域將以漢傳佛教為主,並跨出歐洲佛教研究所擅長的文獻學,因應時代需要,以多元視角如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探討佛教發展及應用。
從佛教教育出發——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的主要議題是:近現代佛教教育的歷史開展、當代的挑戰與未來的契機。特別是台灣兩個重要佛教研修學院之成立,可以說是漢傳佛教教育史上最特殊,最關鍵的里程碑。 繼續閱讀 “從佛教教育出發——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第二屆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5年第二屆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相關報名表可至佛教學系辦公室索取,若有需協助可來信或至辦公室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