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訊息已公布於教育部網站(www.edu.tw)之即時新聞(108年6月28日)及公費留學考試線上報名資訊網站(www.bicerexam.moe.gov.tw/),考試科目、報名方式、報名日期、筆面試時間及預定錄取名額、學位別及公告錄取時間如下:
一、考試科目:國文作文與專門科目2科,共3科。
二、報名方式及日期:一律採網路線上填寫報名表及上傳報名應繳表件,報名日期自108年7月26日上午8時至108年8月9日下午5時止,逾時則不得再上網填報或上傳報名資料。
三、筆試時間:108年10月6日。
四、面試時間:108年11月30日、12月1日。
五、預定錄取名額:130名,包括一般公費生100名、勵學優秀公費生5名、原住民公費生10名、身心障礙公費生5名、赴新南向國家公費留學10名。
六、學位別:公費留學考試獎助限定攻讀博士學位,但「藝術」學群及「建築、規劃與設計」學群部分學門之研究領域亦得攻讀碩士學位。勵學優秀、原住民及身心障礙3類特殊身分及赴新南向國家公費留學受獎生,仍維持可選擇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
七、公告錄取榜單:108年12月31日。
分類: 學術分享
2019《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暨第四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探尋漢傳禪宗近現代發展契機
【釋演真/金山報導】由聖嚴教育基金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的「第四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一月七至十五日於法鼓文理學院展開。本屆首度與「二○一九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結合,串連成為期一週的佛學研討盛會。
2019《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暨第四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契理契機 佛法弘傳的智慧取捨
一探漢傳禪宗的現代定位
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以「近現代漢傳禪宗與禪修之挑戰與發展」為主題,於一月七、八日各展開一場圓桌論壇,首場由汲喆教授以「近現代漢傳佛教研究:意義、主題與方法」為題,指出「現代」或「近現代」不是時序概念,而是一種服從於「變遷的律令」的時間制度,真正關心佛教命運的人,不能不研究近現代佛教。並舉出五種前瞻性的方法:制度研究、群像研究、空間研究、文本共同體研究及非佛教文獻的利用,做為未來研究漢傳佛教的參考。
2019《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暨第四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
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
探究佛教多元面貌 青年跨界啟動
【釋演化、陳睿盈/臺北報導】一百二十位青年學者除體驗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帶來的學術激盪,接續參與研修課、專題演講、青年論壇,以及寺院體驗、參訪等佛教踏查行程。
第九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迎接人工智慧的數位人文新時代
【本刊訊】應臺灣數位人文學會理事長項潔教授之邀,法鼓文理學院繼臺灣大學、政治大學之後,於二○一八年十二月十八至二十一日,舉辦第九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DADH),以「迎向人工智慧數位人文的時代」(Facing the Era of AI+DH)為主題,廣邀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與會,透過對話與交流,探討人工智慧技術於數位人文的應用與突破等議題。
【演講資訊】邀請林欣儀博士蒞臨演講
- 演講題目: 法藥療產: 中國中古佛教裡的產孕經典和歷史實踐
- 演講學者:林欣儀老師(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宗教組)博士)
- 演講日期:2018/11/30 (五)
- 演講時間:14:00-16:00
- 演講地點:GC102階梯教室
【演講資訊】邀請第13世達擦袞德林仁波切蒞臨演講
- 生於1983年,由達賴喇嘛親自主持升座。
- 2013年獲得格西學位。
- 2014年於下密院學習密典籍。
- 第一世為宗喀巴大師直傳弟子,擔任甘丹赤巴(格魯派最高法座)11年。
- 第9世與第10世分別擔任第11世與第13世達賴喇嘛的親教師。
【語譯中心】106-2語言學習活動及語言小老師名單
【演講資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佛教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Jennifer Eichman 艾靜文博士蒞校演講
- 演講時間:106/12/14 下午14:00~16:00 綜合大樓1樓GC102教室
- 演講題目:明代佛教居士佛典理解與限制:周汝登 (1547-1629) 《佛法正輪》之研究
Innovative Readings and their Constraints: Zhou Rudeng’s Correct Teachings of the Buddhadharma (Fofa zhenglun佛法正輪) - 演講語言:中文
- 演講者:Jennifer Eichman 艾靜文(普林斯頓大學佛學研究博士),現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佛教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 研究領域:(CV如附件)
1.中古漢傳佛教(6-12世紀)人文與思想網絡。
2.宋明的佛儒交涉
3.16世紀的「三教合一」
4.晚明佛教女性佛教書寫
5.晚明佛教精英的研究 - Dr. Eichman Research Associate at the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SOAS. Her primary area of expertise is late Ming Dynasty Chinese Buddhist traditions, however, her research extends from the sixteenth to twenty-first century. Her most enduring theoretical interest i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and discourse. Her first book focused on the sustaining power of associative life in the creation of a Chinese Buddhist fellowship and the contemporary intra-Buddhist and Yangming Confucian discourses vital to their desire for self-cultivation. Her next two book projects build on that work. One project shifts the focus from a network of people to the circulation of ideas prominent in late sixteenth-century elite discourse on “the three teachings coalesce in the one” (sanjiaoheyi 三教合一). The second project examines late Ming religious literacy with respect to Buddhist reading practices. She is also working on several projects focused on gender and Buddhist cultivation, specifically female epistolary writing. And finally, her work on sixteenth-century elite male Buddhist practice has resulted in further research on Wang Yangming 王陽明 (1472-1529) and Yangming Confucian discourse.
【演講資訊】岐阜聖徳学園大学 仏教文化研究所 前所長讓 西賢教授蒞臨演講
演講時間:2017.12.13(三)p.m. 14: 00~ 16: 00
演 講 者:讓 西賢教授
演講題目:浄土教からみる予防的カウンセリングの意義(從淨土教來看預防性諮商的意義)
【略 歴】:
岐阜聖徳学園大学 仏教文化研究所 前所長
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 教育心理学科卒
名古屋大学大学院 教育学研究科教育心理学専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