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東亞文化寒期研修班
探究佛教多元面貌 青年跨界啟動
【釋演化、陳睿盈/臺北報導】一百二十位青年學者除體驗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帶來的學術激盪,接續參與研修課、專題演講、青年論壇,以及寺院體驗、參訪等佛教踏查行程。

研修課程由東京大學教授下田正弘、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研究所教授胡素馨、UBC大學教授陳金華共同授課。
下田正弘從經典的集結過程反思大乘佛教,以及研讀大乘經典的方法,並以《大般涅槃經》四個版本的異同與增修為例,指出許多學者認為巴利經典較接近佛陀的原始教義,因其未增加或校訂太多,但實際上,大乘經典體現了對教義的討論與開展,更接近佛陀當時的教學方式與理念。
胡素馨以抗日戰爭為中國藝術與考古的轉折點,一方面是大量人口遷往中國西南、西北等內陸,文物與文化重心也隨之轉移;另一方面,戰爭引發知識分子對中華文化消亡的焦慮,同時發現甘肅、西康等所謂邊陲地區,由於少經破壞,反而保留更多漢族早期文化藝術。敦煌石窟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為新的中國佛教文化研究重鎮,吸引藝術家如張大千等進入,而引發破壞遺跡的爭議。
陳金華從歷史上災難與宗教的連結,思考在科技發展失控的現代,宗教力量如何成為人類方舟。
此外,專題演講邀請中山大學副教授越建東、廣州中山大學教授龔雋、東海大學副教授嚴瑋泓、政治大學副教授耿晴、法鼓文理學院助理教授王昱鈞,分享從禪修到禪技的佛教修行觀嬗變、印順長老佛教經史研究的分析、臺灣戰前哲學啟蒙和左派思想對佛教的影響、佛教的意識哲學,以及數位科技如何裨益漢文佛典音譯的辨識。
連續五日的學術盛宴,為青年學者提供寬廣的視野,進一步深入佛法義理,反思古往今來眾生身心如何從中得到安頓,進而創造出燦爛動人的佛教藝術,現今佛教又能提供什麼樣的智慧,面對人類不可知的未來。
詳細請見~法鼓雜誌350期https://www.ddm.org.tw/maze/350/pag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