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理契機 佛法弘傳的智慧取捨
一探漢傳禪宗的現代定位
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以「近現代漢傳禪宗與禪修之挑戰與發展」為主題,於一月七、八日各展開一場圓桌論壇,首場由汲喆教授以「近現代漢傳佛教研究:意義、主題與方法」為題,指出「現代」或「近現代」不是時序概念,而是一種服從於「變遷的律令」的時間制度,真正關心佛教命運的人,不能不研究近現代佛教。並舉出五種前瞻性的方法:制度研究、群像研究、空間研究、文本共同體研究及非佛教文獻的利用,做為未來研究漢傳佛教的參考。


主持人林鎮國教授回應,「現代性」很難掌握,非常抽象,它是個「問題」多過於是個「答案」,所以更需要運用多元、多學科的方法論切入。
第二場由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繼程法師、傳燈院監院常襄法師、三學研修院女眾副都監果光法師、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包勝勇,接續深入探討「現代禪修教育的挑戰」,微觀中國、臺灣、馬來西亞等地漢傳佛教禪師的養成教育與學修環境等,對現代禪宗傳承進行剖析。繼程法師指出在教禪修的過程中,應隨順因緣、盡己盡分,才是最實際的弘法之道,並提醒「自己先感受到禪修的好,才能和別人分享。」
專題演講中,陳金華教授提出古代史與現代史連結的意義,以「從『黃土禪』到『藍海禪』:禪宗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歷史淵源與現代背景」為題,指出漢傳佛教本身固有的商業精神和國際性格,並從大唐帝國與佛教如何相互影響而興衰,致使佛教漸漸走向孤立、與土地及傳統農耕結合的地域性佛教,為當今的漢傳佛教提供借鏡及省思。
胡素馨講述「新禪宗風格在當代藝術:水墨藝術的表演性」,分享東亞藝術家借用禪的語言,以「非墨」材質創造新水墨表達空間,讓全球觀眾都能看懂、進而對話,因此站上國際舞台,開展佛教藝術的新面貌。
佛教新視野 與當代對話
「主題研討」與「論文發表」呈現出多元豐富的研究,學者們就念佛與參禪之爭、傳統與現代禪修演變、三大佛教傳承之間的關係,以及修行法門與政治經濟、醫學心理等種種面向,進行多元討論。
一月九日的主題研討中,中華佛研所所長果鏡法師、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副教授俞永峯分別探討聖嚴師父禪法思想,果鏡法師發表「念佛與參禪不二之挑戰與發展──以聖嚴法師的念佛禪七為主」,提出「參究念佛」為師父念佛禪思想脈絡完整化、體系化的主幹;俞永峯梳理師父禪法思想形成的因緣,分析師父如何詮釋、重建前人教法、回應現代社會,並逐漸建構出具現代性的漢傳禪佛教。
包勝勇則以二○○二年起十五年間,緬甸恰宓禪修中心逾二千人次國際禪修者的資料做量化研究,勾勒出中國大陸修行者赴緬禪修的情況和趨勢,並提出傳統禪修在現代所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宣方透過傳統宗門話語、禪者覺悟經驗及當代禪師對禪的論述分析,省思傳統宗門意識之間、現代禪師與傳統典籍之間的關係,引發熱烈討論。
汲喆分析一九八○年代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禪在中國大陸的話語與實踐的演變,提出禪象徵宗教對世俗性活動的參與,但又不被看成宗教,而視為哲學、文化與生活方式,顯示「禪」成為聯繫不同話語和領域的關鍵詞,對其所呈顯各種現象的探討,成為建構當代中國佛教史的新取徑。
一月八日,來自加、日、韓、港、中等九位學者發表論文。卡加利大學副教授韋聞笛,針對現代醫學身心治療與靜坐運動,反思研究方法;聖地牙哥大學教授慧空法師,提取「禪」關於死亡議題的思想及實踐,作為臨終關懷的基礎;香港教育大學講師劉雅詩提出跨國禪修的普及,讓女性在當代禪宗復興及國際化,扮演重要角色;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趙冬,探討現代中國禪的媒介化、娛樂化、商品化、大眾化的背後原因。
南京大學博士生黃偉隆則分析,在多元社會境遇與禪修話語重建下,虛雲老和尚、聖嚴師父和一行禪師關於見性觀念的殊異;日本立正大學客座研究員邱亦菲指出,近代東亞思想與西方哲學相遇之際,鈴木大拙與西田幾多郎對於「宗教」與「禪」,有異於傳統佛教教義的創造性哲學闡釋。
詳細請見~法鼓雜誌350期 https://www.ddm.org.tw/maze/350/page4.html